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其绿色低碳转型对于实现我国“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减少碳排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近年来,国家出台系列支持钢铁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2021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2022年,国家工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3年,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的《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电能替代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22】353号文件中,“二、持续提升重点领域电气化水平。三、不断完善电能替代支持政策。完善峰谷电价机制,......适当拉大峰谷价差,延长低谷时长。”等。
这些政策为钢铁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指导和支持。目前绿色发展领军企业已率先实施了短流程电炉技术改造,在氢冶金方面以清洁运输为突破口采用氢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实现“零碳”乃至负碳运输,为绿色交通开创了先河。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钢铁行业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减排成本高、技术瓶颈、市场竞争力下降等。
为应对这些挑战,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天津荣程祥泰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张荣华建议全面落实“双碳”战略,健全标准体系和完善鼓励政策,通过技术创新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构建氢能产业链与全产业链协同降碳,统筹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一)健全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和深化碳核算体系研究,实现钢铁行业碳足迹真实减碳
一是建立健全双碳标准计量体系,推动国内、国际标准互认;二是鼓励深化碳核算体系研究,通过“核算法+实测法”相结合实现钢铁行业碳足迹真实减碳,为应对国际碳关税挑战提供有力支撑。
(二)完善钢铁行业双碳鼓励政策,加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的支持力度
一是建议政府应制定相关鼓励支持的政策,给与企业相关研发应用补贴,加快氢冶金、深度脱碳技术,碳捕集、封存、综合利用等关键性技术吸收、引进、创新和应用,进一步发挥财税政策“指挥棒”、“牵引机”作用;二是完善绿色金融支持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低碳发展项目支持力度,助推钢铁企业早日实现“双碳”战略目标。
(三)加大差别化电价政策力度,鼓励“短流程”企业健康发展
推动冶金行业短流程的结构调整是大幅度降低碳排放强度的重要手段。但当前电力价格相对较高,企业短流程内驱动力不足。一是建议财政部、发改委加大支持性电价政策扶持,对率先建设短流程电炉项目完善峰谷电价机制,适当拉大峰谷价差,延长低谷时长等,在确保科学高效、安全可靠的基础上,切实降低企业践行“双碳”环保项目用电费用、降低电炉钢用电成本,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差别化电价政策,减轻企业负担;二是研究企业利用新能源及二次能源发电,如光伏发电、利用二次能源自发电量并网不上网,免交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的政策等,进一步为企业减赋。
(四)加大企业使用和建设绿电的政策支持,促进新能源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建议政府在电力改革、增加绿电比例等方面给予支持,打破地方壁垒,对企业周边建设的绿电项目突破隔墙售电限制,提高企业使用绿电的积极性。二是制定鼓励企业建设光伏、风能、生物质能等分布式发电可取得绿证、可纳入碳减排量等支持政策,进一步提高企业建设新能源发电的积极性。
(五)积极倡导绿色运输,构建氢能产业链与全产业链协同降碳
加强政府管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完善氢能产业发展相关配套政策,构建“制、储、运、加、用、研及装备制造”氢能一体化产业链平台。一是根据氢能产业发展需求,国家、地方加速完善行业所需标准与规范;二是落实国家、地方支持氢能产业发展配套政策,出台政策支持绿色发展领军企业,以产业链链主角色以点带面建设氢能廊道,打通氢能汽车高速绿色通道,构建智慧物流和氢能绿色运输体系,在运输环节与下游用户协同降碳;三是重视碳市场对氢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全国目前缺少统一的氢能碳减排核证方法学,建议根据我国市场现状,加快研发全国通用方法学,促进氢能产业的健康发展。
(六)完善双碳领域人才培养机制,助力实现“双碳”战略目标
人才是行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充足的人才是保障双碳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我国双碳工作涉及到的环节多,时间紧,任务重,需要一大批具备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来支撑。因此,需要政府出台政策支持产、学、研组建联合体,以绿色发展领军企业为龙头构筑双碳人才新的培养机制,充分培养双碳人才,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通过落实“双碳”战略,健全标准体系和完善配套鼓励政策、加大差别化电价政策力度、提高绿电使用比例、构建氢能产业链与全产业链协同降碳以及加强人才培养等措施,可以有效推动钢铁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这些政策的实施将有助于降低企业减排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氢能产业发展以及培养双碳领域人才,从而为钢铁行业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也将为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来源:世界金属导报